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查爾斯頓 | 大西洋彼岸最有風度的優雅之城

奴隸、自由、抗爭、富庶、典雅⋯⋯這裡曾是美國第四大城市;南北戰爭的第一槍在這裡打響;這裡是美國東海岸著名的航運口岸;這裡是美國南方的文化之都。英國、美國南方和加勒比的文化元素在此交織纏繞,經亞熱帶海風3個多世紀吹拂醞釀,終於沉澱出查爾斯頓(Charleston)這座歷史名城的獨特氣息。

鳥瞰查爾斯頓,半城水色半城樓

暖陽掠過彩牆鴛瓦,輪轉到種植園公館一隅,再照上聖米歇爾教堂高聳的鐘樓之巔。卵石街道上棕櫚搖曳,人人春風滿面,優雅的風情在街區中回蕩。《Condé Nast Traveler(康德納斯旅行者)》雜誌讀者連續四年將查爾斯頓評為美國首城(Top City);2014年,查爾斯頓在該雜誌「世界最佳城市(Best City in the World)」排行榜上高居第二,僅次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

滿城皆歷史

南卡羅來納州海岸線中部,阿什利河(Ashley River)和庫珀河(Cooper River)在注入大西洋前匯流到一起,兩河交匯處形成了一塊地勢低平的半島。1670年4月,正是半島一年中最美的時節。水邊的葦沼鋪向天際,地勢稍高處,松林葳蕤,棕櫚聳翠,高大的櫟樹上掛滿了銀白色的老人須,在陽光下亦真亦幻。

靜謐而雅緻的街道

140多名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的忠實追隨者為開拓殖民地,乘3艘帆船來到這裡。他們一定驚嘆於眼前的盛景和那些連名字都叫不出的草木鳥獸,隨後便在這一半島南部紮營建鎮,小鎮叫做查理鎮(Charles Town),後來更名為查爾斯頓。

和其他北美洲的英國早期殖民城鎮一樣,查爾斯頓的城市布局也經過了規劃。這一獨特的英式規劃模式被稱為「大莫德爾(Grand Modell)」,具有房屋高度集中、街區矩形布局、城鎮中設立公共廣場、城鄉間由公共用地隔離等基本特徵。1673年左右,查爾斯頓的城市規劃便已出台:共375個街區和兩條主要大道。雖然規劃並不完美,但整座城市依此頗具風致地發展起來。在歷經了近4個世紀戰火、颶風、地震、火災和現代化建設的洗禮和考驗後,如今在查爾斯頓依舊能看到一些建城初期的建築。

查爾斯頓普通街道旁也透露出典雅的氣質(攝影:Spencer-Means)

踏著凹凸不平的鵝卵石街道,來到查默斯街(Chalmers St)17號,眼前出現了一棟粉紅色小樓,人稱粉廬(Pink House)。它建於1694至1712年間,是查爾斯頓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樓共3層,由采於百慕大的粉色石灰岩築成,十分狹小,宛如一間玩具屋。如今外牆刷上了靚麗的粉紅色,樹影在上面輕快地跳動。屋頂覆有淺硃紅色的瓦,一扇白窗開在紅瓦中,據說這樣的屋頂在查爾斯頓早期房屋中頗為常見。小樓在18世紀中葉曾是一家酒館,想不到如此狹小的空間竟有容下豪飲之氣的肚量。

建於1694至1712年間的粉廬,是查爾斯頓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由采於百慕大的粉色石灰岩築成。 

美國獨立後,憑藉溫暖濕潤的氣候和低平的地勢,以種植水稻和棉花為主的種植園開始在南方發展起來,黑奴便是極為重要的勞動力。到南北戰爭前,查爾斯頓已成為南方種植園經濟的一個重要商業中心。從市區驅車向西北方行進,半小時後便可抵達木蘭花園(Magnolia Gardens)和米德爾頓莊園(Middelton Place)等種植園舊址。如今的種植園沒有了連片的農田,黑奴勞作的場面也已不再,但一排排弗吉尼亞櫟樹虯枝橫卧,蒼勁的枝幹上不僅長滿了蕨類和老人須,還載著不知多少悲傷的歷史。

查爾斯頓是販運黑奴的重要港口之一,約40%來自非洲的黑奴在這裡踏上美國的土地。抵達查爾斯頓的黑奴通常在露天拍賣會上被競價出售。1856年,查爾斯頓禁止了「公開」的奴隸拍賣,這一買賣便轉到了查默斯街等地的室內進行。就在粉廬對面,是一座建於1859年的灰黃色建築——舊奴隸市場(Old Slave Mart),這也是南卡羅來納州現存的唯一一處奴隸拍賣市場。高挑的弧拱被兩座八角形立柱夾持,一道黑色的鐵柵門橫於弧拱下,冰冷而壓抑。市場內有一高6.1米的大房間,現在改作了奴隸市場博物館,一副副沉重鏽蝕的鐐銬,一張張茫然無助的臉龐⋯⋯讓人一窺曾經的罪惡。

查爾斯頓曾是販運黑奴的重要港口,一度有約40%的黑奴在這裡踏上美國的土地。這是南卡羅來納州現存唯一一處奴隸拍賣市場。

在查爾斯頓下游附近的河流入海口西側,矗立著薩姆特堡(Fort Sumter)這一五邊形的防禦堡壘。它四面環水,孤懸一方。薩姆特堡屬於1812年英美戰爭後美國為鞏固南方海防而建的堡壘系統。堡壘由紅磚築成,牆體高大厚實,安設了眾多大炮,拱衛著查爾斯頓。薩姆特堡本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地區性防禦工事,卻在美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南北戰爭的第一炮便是在這裡打響。

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總統,但沒有獲得一張南方州的選舉人票。當年12月,查爾斯頓所在的南卡羅來納州投票決定脫離聯邦,隨後,密西西比、佛羅里達、喬治亞、亞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6州也宣布脫離聯邦。這7州決定組成一個新國家——美國南部邦聯(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林肯本想和平解決這一國家分裂問題,但在1861年4月12日清晨,南部聯邦軍隊開始炮轟薩姆特堡,這便是南北戰爭的第一炮。歷經34小時槍林彈雨,堡內的聯邦軍隊投降。林肯召集7.5萬名志願軍平息「叛亂」,卻使得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和阿肯色州也宣布脫離聯邦,加入南部聯邦。南北戰爭無可避免地拉開了帷幕。

2015年6月17日,一名白人槍手在查爾斯頓的一座黑人教堂向人群掃射,製造了9人身亡的慘案。槍手說之所以選擇查爾斯頓,只因它是南卡羅來納州「最有歷史的地方」。這恐怕是連歷史也難以承受的沉重。

多彩建築:半城水色半城樓

3個多世紀的歲月為查爾斯頓留下了眾多歷史建築:獨立戰爭爆發前的建築73座,18世紀晚期到後獨立戰爭時期的建築136座,還有623座建於1840年以前。

景色秀美的種植園

南北走向的東灣街(East Bay St)在林蔭繁花間穿行,庭院建築點綴在街道兩旁。東灣街西側的83—107號,是連成一排的13棟三四層高的歷史建築,它們是美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喬治風格連排屋。絕大多數房屋緊密相接,相互間沒有一絲間隙,每棟房屋的外牆都被漆上了粉色系色彩:天青、粉紫、粉藍、粉綠、粉黃、粉紅⋯⋯宛如一道彩虹降臨街面,人們形象地把這排房屋稱為彩虹街(Rainbow Row)。明快的色彩、燦爛的陽光、搖曳的棕櫚,一對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夫婦從身旁經過,分明說著英式英語。究竟身在何方?加勒比小島?百慕大?一時間,我竟有了空間錯亂的恍惚之感。

彩虹街本來是鄰河而建,後來在東灣街東側填水造陸,才讓它們身處城中。臨街一層本是各家商鋪,上層則是居住區。在大多數房屋中,一樓和樓上並不相通,想上樓必須走房屋背後的室外樓梯。在彩虹街鮮亮的色彩背後,還有著不同版本的故事。一種說法是各家店主根據其主營商品的色彩給房屋上色,便於人們快速找到店面,這對於目不識丁的奴隸來說更是十分受用。另一種說法是各種顏色可以方便喝醉的水手在夜裡找到自己所住的房屋。無論真實原因是什麼,借著如虹的色彩,彩虹街已成為查爾斯頓的一大特色街區。

彩虹街由13棟粉色系歷史建築組成,它們是美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喬治風格連排屋。

在城中漫無目的地遊走,興之所至,轉進一條窄巷。彩牆巧瓦,花木扶疏,沒想到背街的無名住宅也如此有情調。綠意濃濃、葉片僅指甲蓋大小的薜荔,在僅及腰高的紅牆一隅平整地鋪上淺淺的雅緻;院落中的小噴泉噴珠濺玉;象牙白的窗前花團錦簇⋯⋯典雅、別緻、幽靜。沒有紙醉金迷,卻透出不俗的富庶。向著天光疏朗處走去,不知拐過多少頗有韻味的街角,終於又回到了東灣街上。

埃德蒙斯頓-阿爾斯頓樓是查爾斯頓首批臨海豪宅之一(攝影:Spencer-Means)

街道東側波光瀲灧,西側一字排布著頗有些年頭的公館豪宅,其中的埃德蒙斯頓-阿爾斯通樓(Edmondston-Alston House)被闢作了博物館。1825年左右,蘇格蘭船運商人查爾斯·埃德蒙斯頓的生意如日中天,便在東灣街上建起了這座3層的聯邦風格建築。可惜好景不長,1838年,埃德蒙斯頓生意失敗,只得忍痛割愛,將豪宅轉賣給水稻種植園大亨——查爾斯·阿爾斯通。阿爾斯通很快將房屋改為希臘復興風格:潔白的室外走廊立柱採用了極具裝飾性的科林斯柱式;面海的二樓設有黑色鐵藝露台;面海立面的最高處則裝飾著阿爾斯通家族的紋章淺浮雕。如今,室內依舊擺放著許多阿爾斯通家族當年的藏書和使用的傢具等奢華陳設。難怪在小說《飄》里,查爾斯頓被選作風度翩翩的白瑞德的家鄉。

查爾斯頓曾是美國南方種植園經濟的一個重要商業中心,如今的種植園中早已沒有了黑奴和農田,空留一排排弗吉尼亞櫟樹述說著歷史。

查爾斯頓有一個別稱:「聖城(The Holy City)」。一是因為城裡教堂眾多,高大的鐘樓獨佔城市天際線;二是查爾斯頓的各類宗教活動歷久不衰;另外,它還是英國殖民地中少有的包容新教的城市。《美國國家史跡名錄》中的「查爾斯頓宗教和社區建築」便包含了43處建築。聖米歇爾聖公會教堂(St.Michael『s Episcopal Church)建於1752至1761年間,它不僅是查爾斯頓最古老的教堂,還是美國最精美的殖民時期教堂之一,其白色鐘樓是城中最醒目的地標之一。上帝聖眾堂(Kahal Kadosh Beth Elohim)是美國第二古老的猶太教教堂,也是美國改革猶太教運動的發源地。伊曼紐爾非裔衛理公會聖公會教堂(Emanuel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始建於1816年,是美國南方最古老的黑人衛理公會聖公會教堂,這裡也是去年6月槍擊慘案的事發地。

品格:從美食到藝術

如果不品嘗一下附近大西洋海域所產的鮮美海味,彷彿就白來了查爾斯頓一趟。夕陽西下,坐在一家海味餐廳的露台上,既可吹海風,也可吞幾盞生蚝,來一條澆滿醬汁的比目魚全魚⋯⋯不過現在時值夏季,應該把肚裡空間多留些給時鮮——軟殼藍蟹(Callinectes sapidus)。

藍蟹是一種海蟹,得名於其泛著藍色光澤的附肢,向來以風味鮮美著稱,這不,連其嚴肅的拉丁學名種加詞也選用了「sapidus(美味的)」一詞。而軟殼藍蟹並不是一個獨特的藍蟹品種,而是指剛脫殼(外骨骼)數天內的藍蟹,這時其新殼又薄又軟。這一窗口期很短,漁工要將它們快速捕撈出水,因此價格比硬殼的同種螃蟹高了不少。大廚將軟殼藍蟹的口部、鰓和消化道清除,裹上一層薄薄的麵粉,簡單油炸後便金燦燦地上桌了。軟殼軟到什麼程度?不用剝殼取肉,直接下口,外酥里嫩。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幾乎察覺不出蟹殼的存在。一眨眼功夫,一隻手掌大的蟹便下了肚,不剝殼不吐渣,酣暢淋漓,不愧是蟹中珍品。

查爾斯頓集市上正在編織香草籃子的婦女—–A-gullah-woman-makes-a-sweetgrass-basket-in-Charleston’s-City-Market

在查爾斯頓,海鮮不僅是食材,也是藝術。來自塞普勒斯的大廚安德魯·克萊(Andrew Clay)也是一位魚拓(gyotaku)藝術家,他在魚蟹等海鮮上塗上墨彩,再用宣紙蒙於其上,將形態拓印出來,因此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拓印完畢,海鮮便可下鍋。

克萊在查爾斯頓城市市場(Charleston City Market)擁有一個攤位,這裡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市場之一。市場東西向一字排開,建築四壁開敞,沒有空調,是一個半露天空間,依舊保持著當年的風貌。不過,如今這裡不再出售生活必需品,而是當地藝術家展示出售藝術品的地方。在林林總總的藝術品中,最具查爾斯頓歷史、地理和文化內涵的恐怕要數香草籃(sweetgrass basket),它也被譽為美國「最具價值」的文化紀念品之一。這些籃子是用當地的莎草科草屬植物莖稈和棕櫚幼葉手工編織而成,其編織技藝的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非洲西部。黑奴將這一技藝帶到了查爾斯頓,編出的籃子曾用於分離米粒和穀殼。這一技藝在黑人中代代相傳,現在市場中有50多位編織藝人,這裡也成為香草籃編織技藝的集中地。雖然材料和技法遵循舊制,但每位藝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設計。

查爾斯頓城市市場中一個出售香草籃的攤位。香草籃的編織技藝可以追溯到非洲西部,它也被譽為美國「最具價值」的文化紀念品之一。

從每年5月最後一個周一起,持續17天的藝術節——美國斯波萊托節(Spoleto Festival USA)便會在查爾斯頓登台亮相。斯波萊托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座古城,為何在查爾斯頓舉行的藝術節會以它為名?這還得從1958年說起,這年夏天,普利策獎得主——作曲家吉安·卡洛·梅諾蒂(Gian Carlo Menotti)在斯波萊托發起了第一屆「兩個世界藝術節(Festival dei Due Mondi)」,藝術節上薈萃了各類音樂會、歌劇、舞蹈、戲劇和視覺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至今長盛不衰。兩個世界藝術節的成功讓梅諾蒂萌生了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辦一個類似藝術節的想法。1977年,首屆斯波萊托節在優雅的查爾斯頓亮相,如今,它已成為美國著名表演藝術節之一。

每年一度的美國斯波萊托節會從5月最後一個周一起在查爾斯頓舉行,持續17天,它是美國著名表演藝術節之一。
聽一場結構宏大的巴赫《馬太受難曲》,看一出凄惻的莎翁《羅密歐與朱麗葉》。夜色微醺,街道上依舊遊人如織,卻沒有喧囂與擁擠,連街頭彈著吉他的歌者都在彩燈下輕吟淺唱,彷彿大家都怕驚擾了查爾斯頓如水的優雅。
本文由【南卡北卡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作者金文馳 世界知識畫報,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編

關注北美生活網,即時收取北美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海外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