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疫情下,更要懂得拒絕

新冠疫情持續肆虐,截至發稿前,全球已有2100萬人感染,75萬人死亡。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對病毒感到疲憊麻木的人,開始出於各種原因走出家門,去餐廳解饞,去商場購物,去景點旅遊,去和朋友聚會,去辦公室上班… …

於是,一場場完全可以預見的災難,如約而至。

美國明尼蘇達州,近日發生一起震撼全國的悲劇——

來自同一家族的30口人,在戴著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仍然在一場家人的湖邊葬禮中集體感染新冠病毒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為了送別一位逝去的家人,30位家人感染致命病毒,面臨生死考驗。接連遭受重創的家庭,如今面臨崩潰。

這場兇猛的超級傳播事件發生在7月12日,明尼蘇達郊外小鎮的湖邊教堂,78歲弗朗西斯(Francis Perreault)的葬禮正在舉行。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這位和藹的老人在7月4日由於帕金森引發的中風辭世。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弗朗西斯生前和比自己年輕22歲的妻子撫育了一個大家庭,他們有4名子女,12名孫子和曾孫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弗朗西斯(中)和妻子(右)及女兒(左)

加上旁系親屬和幾位密友,當天,共有50人從全美各州趕來,參加弗朗西斯的葬禮。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弗朗西斯的女兒史黛芙妮(Stephanie Schindler)稱,葬禮當天,所有人都嚴格遵守了防疫規定,大家全程戴著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史黛芙妮(中)

但是,出席了葬禮的史黛芙妮閨蜜卻向媒體透露,葬禮過程中,主辦者向賓客們發放了咖啡和甜點,很多人為了品嘗,短暫摘下了口罩,喝咖啡,吃甜甜圈

在父親葬禮結束後,史黛芙妮很快就出現了各種身體不適的癥狀。但當時她以為,只是因為操持父親的葬禮太累了,過幾天就好了。

沒想到,很快,她就接連接到出席賓客病倒確診的電話。意識到大事不好的她,趕緊去做了檢測,結果果然是陽性。

這位剛剛經歷喪夫之痛的女子很快就絕望地發現,她的媽媽,她的丈夫,她的女兒,全家四口都病倒了,四人檢測後,果然全部感染了新冠。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史黛芙妮和丈夫及女兒

不僅如此,史黛芙妮的哥哥,嫂子,兩名姨媽,一個叔叔,也在參加完葬禮後全部因罹患新冠重症,現在在美國不同的州住院。其中,史黛芙妮的嫂子已經住進了ICU。史黛芙妮的叔叔因為當地醫院爆滿沒有床位,不得不拖著病軀到另一個城市住院治療。舟車勞頓下,這位叔叔已經出現了血栓,情況非常不樂觀,也要進重症監護室治療。

 

另一對跨州參加了葬禮的夫婦,回家後亦陷入了與新冠的鬥爭。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感染後的妻子發Facebook警告稱,「這是我所經歷過的最嚴重的病毒。我每天發燒,咳嗽,發冷,噁心,味覺嗅覺喪失,身體劇痛,關節痛,頭痛,胸痛,極度疲勞,腹瀉,腹痛,食欲不振,全身麻木,肺部發炎。我每天都在哭,我感覺我有除了皮疹以外的所有新冠癥狀。」

這位妻子稱,她和丈夫自今年3月以來就一直嚴格居家隔離,但當收到弗朗西斯葬禮邀請時,她覺得,不參加說不過去,即便心裡有擔憂也張不開口拒絕。於是,她決定冒險一次,而就是這一次僥倖,徹底毀了夫婦倆的生活。

慘劇! 一家30口戴著口罩集體感染新冠 多人住進ICU 只因忽視了這個!

看著親友們一個接一個病倒,自己病情也在惡化的史黛芙妮悔恨地表示:「我對所有的事情都感到內疚和沉重。知道每個人都生病了,比失去我的父親更令人難以接受。」

「如果爸爸知道人們在他的葬禮上染病了,他會多麼傷心啊。」

「我現在總是忍不住想,如果當時大家只是用Skype來參加葬禮,這一切可能就都不會發生了。」

可惜,這個世上沒有如果,一次僥倖,一次「不參加說不過去」的葬禮,讓30人的命運改變。

疫情之下,或許該把面子放一放。當朋友約你出去,當親戚來你家串門,當各種名義的聚會找上你… …不要覺得抹不開面子,該拒絕就拒絕吧,身體是自己的,除了你沒人為它負責。

願大家都平安。

本文由【南卡北卡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夏茉,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