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七月兩周紐約漫遊之一 —— 布朗司區美食探記

作者前言:我在紐約前後生活了十二年多,除了大都會歌劇,紐約市芭蕾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古根漢姆美術館及各家博物館的都是我平時很喜歡的紐約體驗以外,去尋找世界各地的風味,了解特殊的香料搭配和烹調手法,對我這樣的吃貨廚娘來說實在是另一種無止境的興奮和享樂。每找到一個新的喜愛的地方,就又是一個對自己好奇心的大獎勵。

我始終相信美好的只有分享了才有價值。紐約,這個絕無倫比的神奇美麗的城市,似乎永遠都不會讓我的探尋之心失望。我也希望把我的發現介紹給喜歡和計划去紐約的人們。希望大家也有機會去不浪費摸索時間的享受一下。這次紐約兩周行,我多次去了幾個不同的區域,為了閱讀方便,我選擇了按區來記錄。由於自己注重吃,有教授義大利烹調課的經歷,所以我在食品細節上會自然的多解釋一些。歡迎大家提議點評,這也可以幫助我今後的系列遊記更為貼切。


布朗司區美食探記

紐約,一個百游不厭的城市。它是美國人口最多,最密集,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最大的城市之一。這裡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建築、教育,藝術, 時裝設計等各方面的頂尖天才人物。紐約一面是競爭能力最激烈,消費標準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各國新移民可以找到自己熟悉的語言、飲食,文化環境的城市。大家一起把家鄉的味道也隨著行李背包一起帶入美國!對於喜愛世界各地地道口味的吃家們來說,這裡是豐富無比的天堂—— 只要你知道去哪個位置找什麼口味,基本什麼都可以找到!


從中央公園的北部看曼哈頓

據官方統計,紐約有八百多種語言,36%的人口是出生在美國境外的。這還只是正常的統計數目。如果算上不合法,沒有登記註冊的人的話,那這個比例肯定會高出很多。

可想而知,在這裡,去尋找到出自第一代移民親手烹調的地道美味菜肴是完全可能的。第一代移民喜歡與自己人在一起。 所以紐約五個大區里散布著各種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小聚集區。

紐約在1898年正式合併了五個行政區為如今的紐約市。曼哈頓島、皇后區、布魯克林、布朗司和斯塔滕島。每個行政區各有各的特色和傳統。不同的地帶各有不同的移民區。這次七月之旅,我的足跡走入了四個區。


從曼哈頓飛過時看曼哈頓中城

這次為了趕一位表親在紐約的小婚宴,我也臨時決定藉此機會在紐約慢節奏多游些天。難得一次沒有壓力,沒有會議,所有時間都可以自由支配。同時最親近的大表弟也從上海來紐約。我們兩人從小就有一些相同的趣味。 而且都是重型吃貨類的。為此決定去一些平時想去但又沒有時間也不容易去的地方。

布朗司,過去有很多的猶太人和義大利人區。現在,很多地方已被改變為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後裔和西非黑人地帶了。這原因也是由於他們的移民人數增加,超過別的民族。布朗司在曼哈頓的北部,以前住紐約時我從沒去過。但對那裡有兩個地方一直好奇了很多年。這回,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特殊的地方都發掘一下,讓這個憋了好久的願望終於有個實現的機會。

布朗司區的紐約魚市 —— 世界第二

紐約的魚市,也是美國最大的海鮮市場,是僅次於日本東京魚市的世界第二魚市。它的年營業額會達到十億美元。它主要面向餐廳的業務每天只有凌晨一點到早上七點營業。而且只有周一到周五開門。這魚市起源於1822年一直都在曼哈頓下城南街海港那裡。直到2005年,從曼哈頓搬到了布朗司區。幸好當年開餐廳的舅舅曾帶我去過以前的老魚市。自從它搬離曼哈頓之後,這麼多年一直想去。 感謝我有一拍即合的好朋友,加上大表弟,我們四人一起半夜一點多就趕到魚市場。真可以說也是大開了眼界。各家公司有自己的攤頭,每天都有不同的鮮貨從世界各地進來。我第一次去魚市的時候,還不懂世界上各式海鮮的來頭和做法。而這次,就已很有經驗和挑選能力了。


魚市,繁忙的早上兩點鐘


工人們在一邊卸貨,一邊處理和分解大的海魚


各地各品種的牡蠣

這裡沒有零售,都是批發性質的消費。如果你住到紐約沒有廚房,沒有很多人吃的話,去這裡還是不合算。可是你如果要找世界精品的海鮮,那你一定會實現你的願望。我僅僅買了幾樣自己可以料理的。十磅紐西蘭青蛤蜊,幾盒秘魯海膽,一瓶義大利墨魚汁。青蛤蜊清蒸了兩次,清湯了一次,上火只要幾分鐘的時間。各個蛤蜊都有飽滿的天然汁在裡面。海膽,除了生吃以外,還試做了一下十多年前訪日本時,品到的海膽湯。想不到這秘魯的海膽,竟然和日本的一樣都是超級的鮮。菜的鮮度取決於原料的質量,真是太貼切了。後悔當時沒有多買兩盒海膽。


十磅我們可以家裡打理的青蛤蜊


清酒淡蒸青蛤蜊


海膽湯-在日本被認為是極補品


豐滿清香微甜的海膽-天堂夢般的美味!

布朗司區的小義大利區 —— Arthur Ave

電視上看了N年有關著名的Arthur Ave,它是紐約如今一個相比比較完整的小義大利。這裡有傳統的意餐廳,食品店,麵包店,肉食乳酪店,咖啡店和甜點店。還有一個集中的各式蔬菜水果的攤頭叫Arthur Avenue Retail Market。裡面似乎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的中央市場一樣,只不過規模只是佛羅倫薩市場的十分之一。


食品市場的門面

義大利移民是美國歐洲移民中人數最多的四族之一。紐約和新澤西州也是義大利移民及後裔在義大利之外最集中的地區。有趣的是,在美國的義大利人中,生在美國的人還不到全部美國義大利人的10%。也就是說,義大利的人還是在一直不斷的搬入美國。自然,這也就意味著美國的義大利餐是最接近義大利本土的。亞特蘭大雖然亞洲餐很全面,然而在義大利餐方面相比,實在無法和紐約的原料相比。

紐約三四十年前還有很多有名的義大利人聚居區。曼哈頓的小義大利、東下城、東哈林區上區、布魯克林的Bay Ridge、Dyker Heights、Bensonhurst、斯塔滕島等等。很多這些地區都是傳統的義大利藍領工薪階層居住區。像唐人街一樣,下一代的子女們都慢慢的從這些地區搬出來,去尋找更主流社會的生活。

在我住紐約的這些年裡,我親身感覺到各條街區的變化。曼哈頓下城的小義大利幾乎被中國街包圍吞吃到只剩當年的一半都不到了。東上城哈林區,當年讀書時我還曾和同學一起去東上哈林區找有名的義大利獨有的石頭烤爐的薄披薩餅,一路上還可以看到義大利老人們坐在路邊曬太陽聊天。我們開玩笑說,也許這些都是退休殘留的黑手黨吧。現在的東哈林已完全看不到這些了。

在紐約工作時,部門裡有幾位是義大利第二代移民。她們知道我喜歡義大利飲食文化,曾邀請我到布魯克林的義大利區轉過,也為我介紹了她們家常去的義大利肉食商店和地道的餐廳。細想想幾乎紐約的義大利區沒去過的也就是這Bronx的ArthurAve了。

有一個有關義大利美國人的細節,那就是一般人們在美國初次接觸義大利餐時,通常會認為典型的義大利餐就是西紅柿面醬,西紅柿肉末或肉丸醬拌義大利面,還有披薩餅。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對義大利餐的誤解。這幾樣義大利餐之所以廣泛,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早期的義大利移民84%以上都是從義大利最貧窮的地區移民進入美國的。貧窮文化帶來的飲食傳統基本是以溫飽為主要目的。簡單的生活會導致簡單的飲食文化。真實的義大利餐,其實是和中餐一樣的豐富,也極具有地區特色。尤其在義大利東南沿海地區,各式蔬菜,乳酪和海鮮完全是一副清新的格調。

從曼哈頓來Arthur Ave也不是太遠,開車停車還是比較方便。如果打定主意,大半天的時間可以從容的享受美食、咖啡、甜點。對我來說,地道的乳酪和肉腸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雖然事先已查好要去的吃點。但還是擋不住要到路邊小店裡轉轉看看的。

第一家步入的小店擺滿了各色可以免費品嘗的乳酪。有牛奶的,羊奶的,還有山羊奶的。有軟的,也有陳年的,還有軟質新鮮的。店裡的人非常友好,有幾樣沒有供免費品嘗的乳酪,我詢問了一下,他們還是專門切給我們嘗。去過義大利這麼多次,深游過不同的地區,我對義大利食品的地域性也很敏感。一眼就看到這裡有幾樣特有的西西里香料和乳酪,跟店員一聊,果然老闆是西西里人。


西西里人開的乳酪肉食香料店


特意品嘗的鮮 Ricotta cheese

原本計劃要試一下這裡有名的餐館Dominick』s Restaurant。

我們到的太早了,餐館要到十二點才開。已一早跑了十公里鍛煉的表弟已是咕咕的肚子叫了。我臨時決定讓他品嘗一下好吃的義大利三明治。要把各色義大利肉腸和乳酪可口的搭配起來也是個技術。這裡該有那些特殊的,平時買不到的肉腸和進口的乳酪。我和店內職員探討哪一種三明治加哪種冷肉最好吃。

大表弟的第一個地道義大利三明治一定要他永生難忘!


各式的自製和進口的熏腌風乾的腸和肉, 表弟第一次吃現做的正宗的義大利三明治

店裡的老闆唐莫尼克看這上海來的客人對他的三明市那麼愛吃,那麼讚不絕口的也是開心快樂的不得了。義大利三明治也分地區性的不同。唐莫尼克是拿坡里那一帶出身的南方人。那裡也是食品極講究配料和口感的。我買的整條麵包有一尺半還長。我告訴他家裡等我們的妹妹們都是吃素的。他很熱心的說他可以幫我一半做成素的。還說他喜歡自己創作三明治的搭配。看他那麼上心,自然,我就不再指手畫腳了,一個有激情的人總是會有他獨特的創造能力的。果然,信任他的直覺是正確的。他用當天早晨出的微型莫澤雷樂軟乳酪 (Mozzarella Bocconcini),香甜椒,橄欖,洋薊做出一個美麗誘人的絕頂素三明治!這夾麵包看似簡單,其實和我們南方吃糯米粢飯夾油條或北方人的煎餅果子一樣,除了味兒要正,這口感也非常之重要,否則就不值得浪費卡路里!他店裡的莫澤雷樂乳酪也正好是義大利南方的特別乳酪。一看就是當天新鮮的。他們的正宗做法不同於別的地區。我和組裡的夥伴們還有幸在我們今年的義大利南部美食游時專門去了一家乳酪作坊。親手體會了一下這種乳酪的程序。在紐約再看到這樣正宗的形狀還真是挺激動的。義大利人會嘲笑人們在羅馬或別的北方城市吃鮮莫澤雷樂軟乳酪,認為做的不專業,不正宗。


Mozzarella Bocconcini-想起了義大利南部美食游時的自己動手的乳酪作坊

各式供品嘗的乳酪 - 這裡有幾種 age的乳酪很好吃!


唐莫尼克精心為我表妹們創作的素三明治


唐莫尼克很自豪的素三明治

愛吃的人,溝通交流起來就很容易。我雖然是第一次去這家店,但和他們很快就不再是陌生人了!以後再來還有節目,希望下次不會再有那麼久。

我們在Arthur Ave Retail Market 里, 還看到了西西里的特色油炸飯糰。可惜我們前面已在肉食和乳酪店裡停留太久,已吃過了頭。


西西里外焦里嫩的包餡兒飯糰 - Arancini


炸洋藜-義大利南部吃法


義大利南部口味的美國化的三明治

如果大家有機會,也有時間的話,到紐約安排大半天去這裡還是很值得的。可以買到很好的各式義大利肉腸,火腿,乳酪。一般的超市絕沒有這麼多的種類。而且超市的品牌多是大批量生產的,和小作坊的口味與處理方法不同。吃起來感覺也不同。因為手工傳遞的愛心是機器流程製造永遠無法達到的。

 

作者介紹:

Nancy, 本名金維琦。移民美國後,在紐約州立大學時裝學院就讀時裝面料和市場開發專業,畢業後三周就被一家香港最大的服裝公司聘用。後來的二十二年里一直在美國時裝界著名的公司和品牌里擔任要職,期間還被中美洲一家最大的服裝廠聘為他們的第一位女副總裁。2012年來到亞特蘭大從事一個百年童裝品牌的產品開發和生產,一直工作到四年後該公司改組。

從新移民到走入社會主流,注重的不在於金錢收入,豪宅,名車,或是體驗名吃名牌。而在於自己真正的學習和了解社會觀念及文化,同時開發自己的潛力,了解社會,分享知識,幫助同人一起前行。

始終相信美好的東西分享了才更有價值。兩年多的職場空檔自由生活,從在一凡小屋學習烹調,到教授中西烹調課,到帶領團隊一起去義大利旅遊和學習,使我更加體會到與人分享知識和經驗的樂趣與意義。感謝朋友們喜歡我的微信,並督促我開始努力通過文字來更好的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本文由【南卡北卡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圖片轉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無法註明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小婭認領(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作出單獨聲明。如覺侵權,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轉載請註明出處!

金家小姑奶奶

小姑奶奶,北京的堂兄就這樣叫我。雖然他已逝去多年, 但這稱呼喚起我對童年,對父親的哥哥們,嫂子們,我的遠方的堂哥堂姐們的思念。父親是他那輩里最小的一位。和哥哥們很親。 按當時的文化,他是絕對晚婚了。有我的時候,堂哥堂姐們早已都十多二十多歲了。雖然家裡傳統規矩很嚴,然而對我這個最後出現的姑奶奶,似乎一切都是新時代的,包括家裡的規矩。非常慶幸因為最小而得到的少限制的自由。也許是從小的自由放樅,帶給了我無邊的追夢的想像力......金,父親的本姓,也在文革期間被迫放棄。金家小姑奶奶,是真實的,原版的,那個在新街口的衚衕里最愛吃有嚼頭的北京蛋卷的小影子。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